
(天水在線聚焦位于秦安縣鳳山公園的太白祠)

(由第七、八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科院院士蘇步青先生題字的“太白祠”)

繼網(wǎng)友大簽名以正視聽之后,連日來,隨著一些鮮為人知的古昔史料記載和近現(xiàn)代史學愛好者經(jīng)索經(jīng)引著所做的史料分析和考證著作再次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中,一段段塵封多年有關李白與天水無法割舍的關系在史料佐證下被一一挖掘,內(nèi)容豐富,成效感人。
遺失之作載于《古秦州志》 天水“李杜祠”全國惟一
“太白”故里尋跡轟動“羲里媧鄉(xiāng)”

(“李杜祠”舊址)
1、明代修建 玉泉觀“李杜祠”曾是全國惟一
玉泉觀又名崇寧寺,位于天水市北天靖山麓,始建于元大德三年(1299年)。現(xiàn)存建筑為明清時重建, 因山上有一碧水瑩瑩、清甜透腦的玉泉和元代秦州教諭梁公弼建寺時吟有“山寺北郊,名山玉泉”之句而得名。
多年以來,在玉觀泉工作數(shù)十年的玉泉觀文保所副所長趙昌榮一直致力于玉泉觀名建、古跡的挖掘與研究。
3月27日,趙昌榮接受記者采訪時,翻開他以前曾公開在刊物上發(fā)表過的《李杜祠史話》介紹說,“李杜祠”原位于玉泉觀選勝亭西側高處。其地平坦廣表,祠宇甚多。“李杜祠”座南朝北,三開間,土木結構,硬山頂式。祠前有堂,名“大雅堂”。據(jù)清乾隆四年(1739年)秦州知州李(hong)(原字為金字邊一個宏字)撰《重修西虎嘴名賢祠》碑文云:“考故碑,‘李杜祠’建于明嘉靖中”。這是史料對“李杜祠”最早的記載。
“詩仙”、“詩圣”合祀一祠,這在全國僅此一家。探析深意,趙昌榮解釋說:“于天水而言,‘李杜祠’在此有著獨特的含意。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今天水),而杜甫則于唐乾元二年(759年)流寓秦州,鑒此,因兩位偉大詩人都與秦州有著極其密切的聯(lián)系,令后人無法割舍。”
據(jù)記載,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李杜祠”建立后,歷代官宦屢加修葺。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六月初八,秦州發(fā)生8級大震,“李杜祠”經(jīng)震后“搖落丘墟,幾同沒滅!鼻屙樦问辏1656年),分巡隴右道宋琬在舊址上重修祠宇并建一亭,取杜甫流寓秦州詩作,聘請名家集王羲之等名人書法、刻石34方,列于其壁,即為后人稱作的“二妙軒”碑。乾隆四年(1739年)秦州知州李(hong)重修李杜祠。同治十年(1871年),分巡鞏秦階道董文煥在以往基礎上再擴拓修葺。
據(jù)趙昌榮介紹,從明代天啟年間至清代中期,“李杜祠”周圍先后修建的“諸葛武候祠”、“韓魏公(宋相韓琦)祠”、“名賢祠”、“國棟生祠”并祠宇周邊的碑廊、選勝亭、靜觀亭等共為玉泉觀一組重要建筑,從《甘肅通志》、《大清一統(tǒng)志》、《直隸秦州新志》等史料記載來看,唯“李杜祠”影響尤為深遠。令人遺憾的是,這一組祠宇建筑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先后被拆毀或坍塌。
“到了一定時候,玉泉觀恢復‘李杜祠’建筑是遲早的事!”趙昌榮語氣肯定的說。

2、清代編篆 遺失之作赫然載于《古秦州志》
王耀老先生多年從事文秘、教育工作,同時矢志于故鄉(xiāng)名勝、文物、古跡及其文化淵源資料的收集和整理,現(xiàn)雖逾花甲之年,仍筆耕不輟,常有書作問世,是天水史學愛好者之一。
據(jù)王老先生介紹,乾隆29年時任秦州知州費廷珍撰修的《直隸秦州新志》第十二冊卷之十一下,記載著與天水有密切關系的古代著名詩人詩作,其中除李白的其他詩作外,沒有收錄在《李太白全集》里的《南山寺》(即今南郭寺)詩也赫然在列。詩曰:自此風塵遠,山高月夜寒。東泉澄澈底,西塔頂連天。佛座燈常燦,禪房香半燃。老僧三五眾,古柏幾千年。書上有小注說:原詩鐫有(南郭寺)塔頂小石上。
王老先生講,據(jù)史料記載,南郭寺鐫有這首詩的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壽二年(公元602年),亦稱隋塔。宋朝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僧人惠寶重修涅殿宇時一并修葺“磚塔”第二級時,奇跡般的發(fā)現(xiàn)了塔身頂部嵌有一塊小石碣,碣上鐫刻著這首詩,但未注明刻制年代。據(jù)《秦州志》記載:此詩系李白之作,“詩碣藏于古塔頂端,小石今亡”,很久未被人們發(fā)現(xiàn),故未被《太白全集》收錄。李白詩碣被發(fā)現(xiàn)后,被南郭寺住寺僧人惠寶抄錄流傳,嗣后又將詩碣嵌入修復后的塔頂。在以后的數(shù)百年中,寺與塔曾多次維修,詩碣不知去向。據(jù)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住寺僧人了然和尚撰寫的《重建南山寺護國禪林院碑記》中記載:青蓮所作《南山寺》詩。結合清代知府費廷珍的《秦州志》記載,《南山寺》詩確屬《太白詩集》外遺失之作。據(jù)王老先生考證,費廷珍主持編篡的這部志書在當時最具權威,該志在記載“南”詩時作過考證,絕不會將別人的詩記在李太白名下。
其實,近些年來,關于“南”詩考證一直都未中斷過,也有人對“南”詩是否李白之作表示質(zhì)疑。王耀先生編著出版的《南郭寺藝文錄》中登載了一篇天水史學愛好者孫紹權的文章,作者覺得,如果“南”詩果真是唐人手筆,那么在唐代蔚為壯觀的詩林之中,李白詩歌是眾萬仰望的擎天巨擘,而“南”詩則不啻是那詩林邊緣一株發(fā)育不良的弱枝,根本無法相提并論。因此,他個人認為,這首“南”詩是一位企圖托太白盛名以傳其詩者偽造的贗品。
針對這種質(zhì)疑的聲音,秦州區(qū)政協(xié)文史委1989年8月編的《天水歷史名人》一書中寫道:“隋末,李白先人流寓碎葉,他即出生于此。5歲時隨父從西域返蜀,而天水又是返蜀必經(jīng)之道,故可以推斷出此詩是太白幼年之作! 其族叔李陽冰在給李白詩作《草堂集》寫序時就說:“自有中原事,公(指李白)避地八年,當時著述,十喪其九!币虼瞬荒苷J為《李白全集》中無此詩,就武斷其非李白之作。
3、立傳修譜 李白對秦安影響頗深
3月28日,秦安縣志辦主任王廣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明嘉靖《秦安志》中寫道:“(秦安)故自庖羲氏開辟,已為成紀地!绷頁(jù)《新唐書。宗室世系表》記載,李廣之父李尚擔任“成紀令,因居成紀”,這是隴西成紀李氏之始。清康熙年間曹寅、彭定求等奉敕編纂《全唐詩》,清代著名學者呂星垣作《補唐翰林學士李公墓碑》,關于李白家世,均沿襲“隴西成紀”之說。明代秦安籍進士胡纘宗所撰的《秦安志》、《權載之詩序》等史書中,都明明白白寫著:“李白系隴西城紀人”。因此,在秦安現(xiàn)如今館藏的《秦安志》中,李白傳紀寫在其中。

“秦安興國鎮(zhèn)李家河村李姓族人珍藏著一副馬鞍,據(jù)世代相傳,傳說此為西漢飛將軍李廣的遺物。每當逢年過節(jié)時,他們就十分恭敬的將馬鞍‘請’出來,頂禮膜拜。這些李廣的后裔們以最原始的方式表達對先祖的懷念!蓖鯊V林在用目前秦安的人文環(huán)境解讀李白故里時如是說。據(jù)他介紹,除古今秦安縣志為李白立傳外,1989年,在縣內(nèi)有識之士的倡導下,由第七、八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科院院士蘇步青先生題字的“太白祠”落成于縣城鳳山山頂太平堡內(nèi)。隨后,在鳳山之巔又修建了以李白詩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而取名的“邀月亭”,由廣東中華詩詞協(xié)會常務副會長李汝倫題字。祠與亭落成后,秦安作為李白故里的氛圍愈發(fā)濃厚。1994年,以《舊唐詩。李白傳》:“初賀知章見白,賞之,曰:此天上謫仙人也!敝械摹爸喯伞泵那匕病爸喯稍娚纭闭匠闪。10年來,該詩社為繁榮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隨后,記者在郭嘉鎮(zhèn)槐川村村民李培根家中,看到父親李秉章去世前傳給他的《李氏家譜》,記者粗略的翻看了一下發(fā)現(xiàn),上面載錄了上至秦秋時期起至今的上百代隴西成紀李氏名單,李廣、李白等位列其中。除此之外,在郭嘉鎮(zhèn)寺咀村一李姓村民家中,仍有一本自康熙年間起至今的《李氏族譜》,記者發(fā)現(xiàn),由于年代久遠,該族譜現(xiàn)已發(fā)黃破損,但里面關于李姓族人在此血脈傳承的歷史過程脈絡清晰。

4、名人回應 對文人傳承的熱愛令人感動
《李白故里在甘肅秦安》一文刊發(fā)后在天水引起如此大的響應,出乎雷達先生的意料。3月25日,雷達先生在自己的博客中回應此事時說:“甘肅天水當?shù)?秦安屬于天水)的反應之強烈,特別是民間自發(fā)舉行了萬人簽名“正名活動”,是我始料不及的;遠在北京的我,甚感驚奇。當我看到歡欣的少男少女和市民們紛紛簽名時,我覺得他們像是在參加一次狂歡,或一次踏青和春游,氣氛是喜悅的。這充分顯示了他們對李白,對家鄉(xiāng),對民族文化傳統(tǒng)及其瑰寶的熱愛,在更深的層面上,是否還表現(xiàn)了他們急于改變甘肅經(jīng)濟文化落后面貌的渴望,實在令人感動。我根本無意于摻乎自去年以來至今的李白故里之爭,我的文章的觀點是早就形成了的,只是最近抽空把它寫出而已,既無什么人授意,也不想湊什么熱鬧,然而,沒有想到,引發(fā)了如此之強的反應。迫不得已,在此作一個回應!

王耀老先生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天水歷史文化悠久,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先人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chǎn),但過去由于種種原因,這些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糧卻很少被海內(nèi)外人士所知。如今,挖掘、開發(fā)、整理、利用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意義重大而又深遠。結合多年研究整理史料積累的經(jīng)驗,王老先生個人認為,歷經(jīng)數(shù)千年歷史風雨幸存于今的文物古跡和文化瑰寶能有多少?幸存而傳到秦州今人手中又何等不易!把它修葺好,保管好,傳之子孫后代是歷史賦于我們的光榮,更是一份鄭重的歷史責任。如果坐視文物古跡沉埋湮沒,則是我輩百悔難贖的過失!
如果坐視瀕臨散失的文學藝術史料不予收集整理,同樣愧對先民。因此,我認為,在尊重歷史、探析歷史文化以供天下人共享的同時,對一些瀕臨滅絕的文化遺產(chǎn)挖掘整理,讓后輩兒孫廣為傳承,歷史長河才能生生不息,源遠流長!

。3月27日,天水在線走進李白故里秦安,走訪有關專家學者,踏尋太白祠、李氏宗祠,尋找李白先祖生活的痕跡,為李白故里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