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夏,其名字起源可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詩經》,其中記載了在春秋時期,半夏就已經成為著名的中藥材之一。歷經數千年的沉淀,半夏在中醫(yī)藥領域一直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它被譽為“道家藥草”,不僅因為其獨特的藥理作用,更因為它承載了中華五千年禮儀之邦的深厚文化底蘊。
在歷史的長河中,半夏被歷代醫(yī)家所重視,其藥用價值和療效在多部古籍中都有詳細記載。從最初的野生半夏,到后來的引種栽培,半夏的種植和利用歷史可謂源遠流長。

半夏為淺根性植物,土壤適應性強,喜溫和、濕潤氣候,最適宜在半陰半陽的緩坡地生長。清水縣氣候溫和,屬隴中南部溫帶半濕潤區(qū),年平均氣溫9.8℃,地面平均氣溫12.7℃,年降水量561.9mm,日照時數2011.7小時,全年無霜期172天,四季分明,氣候冷涼濕潤,土壤肥沃,森林覆蓋率高,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極為適宜半夏生長。全縣境內,上至高山,下至河川,遍布野生半夏。2006年,清水縣半夏獲得農業(yè)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和甘肅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2018年7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農村部正式批準對"清水半夏"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近年來,清水縣立足區(qū)域氣候優(yōu)勢、資源優(yōu)勢和產業(yè)基礎優(yōu)勢,充分引導群眾發(fā)展半夏種植,積極推廣小拱棚種植技術,不斷擴大半夏種植面積,主打無公害半夏品牌。同時,充分挖掘半夏等中藥材價值,積極打造中藥材全產業(yè)鏈,逐步打造中藥材生產、加工、銷售全產業(yè)鏈,不斷形成了科學化布局、集約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發(fā)展的中藥材產業(yè)富民之路。

東經105°45′至106°30′,北緯34°32′至34°56′,是清水半夏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的地域范圍,該區(qū)域包括清水縣永清鎮(zhèn)、紅堡鎮(zhèn)、白沙鎮(zhèn)、秦亭鎮(zhèn)、山門鎮(zhèn)、白駝鎮(zhèn)、黃門鎮(zhèn)、新城鄉(xiāng)、土門鎮(zhèn)、王河鎮(zhèn)、松樹鎮(zhèn)、賈川鄉(xiāng)、遠門鎮(zhèn)、豐望鄉(xiāng)、草川鋪鎮(zhèn)、隴東鎮(zhèn)、金集鎮(zhèn)、郭川鎮(zhèn)18鄉(xiāng)(鎮(zhèn))240個行政村,既有大面積的野生半夏,又有人工標準化種植,年均種植半夏2萬畝,預計可產干半夏9000噸。
半夏藥材味辛,性溫,歸脾、胃、肺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的功效。清水半夏,因氣候特征明顯,不僅孕育了獨特的種質資源,也造就了中藥材的高品質,深受市場青睞。(圖/文清水融媒記者劉嘉)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