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百年滄桑,百年輝煌。一百年斗轉星移,忘不了那群悲壯雄渾的身影;一百年時光荏苒,揮不去硝煙彌漫的歲月;一百年風雨滄桑,帶不去一張張堅毅的面孔。向死而生,是根植于每位英烈靈魂深處的血性基因,更是對信念誓言的踐行。紅色經典記載著輝煌,鐫刻著歷史,一個個人物,一則則故事,一段段歷史,是中國共產黨發(fā)展的歷史縮影。
為進一步發(fā)揮我區(qū)厚重的紅色資源,教育引導全區(qū)干部群眾和青少年傳承共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深化黨史學習教育成果,激發(fā)干部群眾奮進新時代,創(chuàng)造新業(yè)績,以推動全區(qū)經濟社會高質量發(fā)展。按照區(qū)委安排,對建黨以來,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全區(qū)各條戰(zhàn)線中涌現(xiàn)出的秦州紅色人物、革命戰(zhàn)士(烈士)和優(yōu)秀共產黨員、勞動模范、道德模范和各類先進典型等人物事跡進行宣傳報道,凝聚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磅礴力量。各類人物事跡由各相關單位搜集整理。因時間倉促,紅色人物和革命戰(zhàn)士(烈士)事跡挖掘還有不夠完善的地方,請家屬和社會各界諒解,并提供補充完善事跡史料。
1921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誕生。按照黨的綱領、黨的宗旨和奮斗目標,黨領導人民為謀求中華民族的解放、民族存亡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斗爭。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誕生。無數(shù)革命先烈為了新中國,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yè),拋頭顱灑熱血,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彰顯出忘我犧牲精神、民族脊梁精神、無私奉獻精神。這種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將偉大精神彪炳史冊代代相傳,必將激勵后人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奮發(fā)進取,砥礪前行。
一 隱蔽戰(zhàn)線革命英烈

董邦(1914—1995),原名董振國,1914年生于天水縣關子鎮(zhèn)(今屬天水市秦州區(qū))。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參加馮玉祥的國民革命第一軍。1931年參加了著名的“寧都起義”成為一名紅軍戰(zhàn)士,因英勇善戰(zhàn)多次受到表彰。1934年10月,隨中央紅軍參加了舉世矚目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曾任周恩來的隨從副官。1938年,在三原聯(lián)絡站工作期間,他受陜西省委的派遣,回到天水從事黨的秘密組織工作。在10余年的秘密組織工作中,他經歷了充滿白色恐怖的刀光劍影和腥風血雨,曾落入“虎口”,在敵人獄中受盡酷刑。天水解放后,董邦先后任甘谷縣縣長、縣委書記,天水地委統(tǒng)戰(zhàn)部部長、地委副書記等職務。1995年4月,蕫邦因病在天水去世,終年81歲。

杜漢三(1887-1949),男,漢族,1887年2月6日出生于天水市。1927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11年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是年,辛亥革命爆發(fā),學校停課。他被迫返回家鄉(xiāng),參加了黃鉞領導的秦州起義,擔任城防軍敢死隊隊長。學校復課后,繼續(xù)學業(yè),1914年畢業(yè)后回到天水,任隴南講武堂教官。此后參加馮玉祥國民革命軍。1924年前往西安任國民軍第二軍駐陜司令部副官長。1927年,杜漢三經時任鄧寶珊部秘書長的中共黨員葛霽云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至1938年,隨鄧寶珊任西安綏靖公署駐甘行署副官長兼特務營營長、軍事教導隊長及新一軍十旅一團團長等職。期間,他積極吸納共產黨員和進步青年,開展黨的活動,掩護長征紅軍安全過境?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他與八路軍駐蘭辦事處和中共甘工委取得聯(lián)系,在黨的領導下開展抗日救亡和兵運工作。1938年7月,甘肅省主席朱紹良以“勾結陜北奸匪,窩藏共黨人員”的罪名,撤銷了杜漢三的團長職務。抗戰(zhàn)勝利后,蔣介石發(fā)動內戰(zhàn)。在特務更加嚴密的監(jiān)視下,杜漢三被迫離開蘭州回到天水。他秘密聯(lián)絡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于1948年9月成立“西北前進同盟策動委員會”(簡稱“西策會”),他與聶青田、王友仁等一起任西策會委員。利用胡宗南部擴編的機會,“西策會”成員全部打入新編第一、二旅擔任要職,并以杜漢三等人為骨干,創(chuàng)建“川陜甘游擊縱隊”,分別負責軍事、政治、經濟工作。杜漢三被任命游擊縱隊參謀副主任。1949年3月,“西策會”成員在陜西鳳翔召開秘密會議,擬定了部隊起義、開辟川甘陜游擊區(qū)、配合延安解放陜甘及西北地區(qū)等行動方案。由于敵特偵察破壞,鳳翔會議文件落入敵手,暴露了“西策會”骨干成員名單及起義行動方案等機密。杜漢三等骨干成員于3月8日被胡宗南部逮捕。1949年5月17日,杜漢三遭敵繩索捆綁勒死倒插水井之中。壯烈犧牲時年62歲。

聶青田(1915-1949),男,漢族,1915年4月出生于甘肅省天水市西關文勝巷。1921年在天水亦渭學校讀書。曾領導校內學生多次舉行文藝、游行、罷課等活動。1932年冬,赴徽縣柴家集參加叔父聶少榮領導的農民武裝。次年聶少榮被殺害,該武裝解散,他被迫返回家鄉(xiāng)。l935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學中文系就讀。九一八事變后,他棄學回到蘭州從事抗日救亡運動,與“八辦”、甘工委取得了聯(lián)系。1937年8月,他聯(lián)絡在外地上學的50多名學生成立了省外留學生抗戰(zhàn)團,編印散發(fā)《熱血》周刊,上街演講、演出。他還聯(lián)合抗戰(zhàn)團、婦女慰勞會等組織,成立聯(lián)合劇團。青田任團長,女共產黨員邢華任副團長,用話劇等多種形式開展抗日救亡活動,對黨發(fā)動甘肅人民掀起抗日救亡運動起了重大作用。1937年12月,他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為配合時任新一團團長的共產黨員杜漢三開展兵運工作,他在新一軍十旅一團掛秘書職務。1938年7月,杜漢三被撤銷團長職務,青田遂離開新一軍。1939年春,為便于蘭州各校聯(lián)合行動,掀起更大的抗日浪潮,由聶青田等人發(fā)起成立了“西北青年救國會”,聶青田任副主席兼宣傳委員,編寫了大量宣傳材料。他還以蘭州學生首領的資格,數(shù)次代表蘭州中等以上七所學校4300余人發(fā)表講話。1940年6月,甘工委遭到國民黨敵特嚴重破壞,一些共產黨員和愛國青年慘遭迫害,青田亦為緝捕對象。此間他幸得友人通報消息,才幸免于難。為掩護共產黨員身份,便于開展黨的工作,他加入了中國民主同盟,并擔任民盟甘肅支部委員,負責軍事聯(lián)絡工作,曾一度失去與黨組織的聯(lián)系。1947年7月,甘工委派葛曼來天水,恢復重建黨的組織,青田被恢復黨組織關系。1948年6月,陜甘一些共產黨員和民盟會員商議決定,成立“西北前進同盟策動委員會”(即西策會),策動敵偽部隊起義,并以此為基礎建立革命隊伍,開展陜川甘游擊區(qū),配合人民解放軍解放大西北。1949年初,“西策會”成員召開鳳翔會議,決定起義部隊命名為“陜甘川游擊縱隊”,確定了骨干成員名單及人員分工。由于匪特偵察破壞,鳳翔會議的機密落入敵手。國民黨胡宗南部于3月8日夜包圍了“西策會”人員駐地,聶青田等骨干成員落入敵網,關押在西安市太陽廟門監(jiān)獄。1949年5月17日,聶青田等15名“西策會”骨干被國民黨軍警殺害。聶青田時年34歲。(編輯 靳艷艷 審核 辛智翔)
(新聞來源:秦州區(qū)融媒體中心 轉載:李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