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區(qū)融媒體中心2月12日訊(記者 高世飛)傳拓技藝是我國保存文獻獨特的傳統(tǒng)方法,是一項古老的復制工藝,在考古和古籍保護工作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也為中華文化的傳承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在秦州區(qū),有這樣一位執(zhí)著于金石拓片研究收集和傳拓技藝的手藝人,他就是金石傳拓技藝非遺傳承人李吉定。

在拓片工作室,李吉定正在和徒弟制作一塊宋代碑墓拓片,只見他熟練地將宣紙輕輕地覆蓋在一塊刻石上,先是噴水、用棕刷掃壓、排出空氣,再通過大刷捶打,使紙張緊貼石刻凹紋,然后又用蘸墨或蘸朱砂的拓包,繼續(xù)游走拍打,經(jīng)過一系列操作后,刻石上的文字就一一浮現(xiàn)在宣紙上了。
“金石傳拓技藝最早在隋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據(jù)我對后世的歷史文獻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明清的時候,天水民間已經(jīng)有傳拓這門技術(shù)。我經(jīng)常到玉泉觀看石刻,看上面的文字,久而久之對這個東西產(chǎn)生了興趣,就是非常喜歡。”天水市金石拓片文化研究會會長、天水金石傳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李吉定說。

傳拓作為一項古老的傳統(tǒng)技藝,是中國獨特保存金石文獻的方式。金石傳拓就是將宣紙覆蓋在金石等器物上,用墨打拓,使器物上的銘文、紋飾、圖形等特征真實復制到紙上。古代許多模糊不清的造像、碑刻等,因有拓片傳世,才使得一些文獻資料得以保存下來。
“咱們眼前這一塊碑,是一個新刻的碑,但是這個是非常好的,這是公元759年杜甫游歷秦州寫的《傳道東柯谷》這么一首詩!碧焖薪鹗仄幕芯繒䲡L、天水金石傳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李吉定說。

李吉定作為秦州區(qū)金石傳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經(jīng)過千萬遍次的傳拓,用紙與墨讓一個個文物復生,數(shù)千張精作細制的拓片,咫尺之間留住文物難得的神貌。
“我也有老的一天,社會上從事這個工作的人非常少,如何把這個技藝傳承下去,這就是我現(xiàn)在想的問題,希望我通過授徒的形式,讓它能傳承下去!碧焖薪鹗仄幕芯繒䲡L、天水金石傳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李吉定說。
“2015年天水市金石拓片文化研究會成立之初,我就結(jié)識了李老師,通過跟他的交流,我了解了金石傳拓技藝,后面跟隨他學習,我也喜歡上了這門技藝!碧焖薪鹗瘋魍丶妓噦鞒腥颂K巖峰說。

多年來,李吉定除了主動進行拓片制作外,他還多次受邀外出參加傳拓展示,經(jīng)常幫助文化機構(gòu)傳拓。舉辦金石拓片展覽14次,開展各類金石傳拓技藝培訓班、學術(shù)講座6次,培訓傳拓技藝人員56人。
“它也是一個能傳承的文化遺產(chǎn),特別像他做的杜甫在天水的書,把書法作品又變成石刻,由石刻又變成了一個拓片進行傳承。”市民張勇說。
“2006年以來,我已經(jīng)做過將近30類,柏石、摩崖、青銅器、瓦當、封泥、玉器、陶器,這一類拓片,截至目前,我自己拓制的拓片最少有3萬份。”天水市金石拓片文化研究會會長、天水金石傳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李吉定說。
(新聞來源:秦州區(qū)融媒體中心 轉(zhuǎn)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