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麥積區(qū)弘法寺位于麥積城郊北山公園東側,綠樹掩映,清幽寂靜處,山花爛漫,群鳥摶鳴。寺院依隴山主脈,界渭水干流,擁北道區(qū)埠,抱麥積全城,占地面積200余畝,從山門觀景臺居高南望,麥積區(qū)全城一覽無余。

弘法寺始建于一九九三年。文革之后,宗教政策恢復,靈濟宗傳人比丘尼悟行發(fā)心,時北道區(qū)以及寨子村眾居士籌資修建,并經政府宗教管理部門正式批準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

寺院規(guī)劃修建大雄寶殿、臥佛殿等27座殿宇及山門、停車廠、景區(qū)道路等配套設施。現(xiàn)已建成大雄寶殿、觀音殿、伽藍護法殿、韋陀殿、齋堂、念佛堂等相關建筑,建成面積約1150余平方米。

寺內自然景觀有彌陀山、般若泉、野狐洞、松柏林等。人文景觀有名人臘像館、萬塋苑等。從建寺起至今,寺內多有佛跡顯應。過往大德及文人雅士文章傳唱,有彌陀抱寺、般若圣水、野狐問禪、柏濤法音、萬魂皈依等。本城居士懷覺撰有《弘法寺小記》一文,略可表述弘法寺景象,其文如下:

麥積城郊北五莊麓有小剎曰弘法寺,清涼之地。比丘尼悟行發(fā)愿修造,文革后癸酉年奠基,歷廿載,始小成。北五莊貧,土干而瘦,先人皆明代金陵幾地氓民遷居而來,性質而野,少文化,歷來乏文人墨客,又兼文革損毀,禮儀文脈幾至于絕,故弘法寺之造,無傳奇神話故事舊史可陳也,更無茂林修竹蔭庇、高僧大德眷顧,所有者,唯一心之誠、一情之真、一念之堅、一性之凈者,問其志,曰,“我地自古蠻荒,我命多舛,幸聞佛法,愿以自渡渡人”,弘法寺緣起于此可見。寒來暑往,寺周亦有山花爛漫,自初春壹至暮秋,聞雞起舞者、捕蜂撲蝶者、挖蒿掘薺者、刈禾剪草者、奠祖野哭者、短嘯高歌者,此起彼伏,交相輝映,山野之趣,生機盎然。余常于周末清晨散步路過,得便造訪悟行老人,問當地佛門掌故、宗脈淵源、人情世故、革延興衰,聽老人講大江南北、名山古剎、求法際遇、陳年舊事、雞毛蒜皮,余時有所感焉。某日無聊亂謅詩《弘法寺問禪》,曰:人閑瞌睡少,麻明到禪家,不諳神仙語,學舌問桑麻,山寺煙火冷,香客天一涯,老尼說往事,無聊烹新茶云云,有感心誠則靈、性靜則通焉。壬辰年三月廿九日天水居士懷覺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