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高訪報道“揭秘”]
3月25日 南非比勒陀利亞 天晴 氣候宜人
在新華社工作20年,第一次有機會闖進高訪報道的領域。從3月17日離開北京,到今天已經一個多星期,有幾點很深的感觸。
第一就是陣容強大。 “高訪報道”尤其是國家主席的“高訪報道”,報道組除了有記者跟隨專機進行報道,還往往要派出地面記者進行增援。
這次高訪涉及四國(俄羅斯、坦桑尼亞、南非、剛果民主共和國)五地(南非有比勒陀利亞和德班),既有雙邊,又有多邊,既有大國外交,又有和發(fā)展中國家的外交,行程之遠,站點之多,在歷來高訪歷史上也不多見。
我們這一行,陣容不可謂不強大,專機記者是國際部兩位副主任陳鶴高、陳贄,攝影記者是中央攝影室蘭紅剛和黃敬文,地面記者兵分兩路一路由中央新聞采訪中心外事室主任錢彤、國際部評論室副主任吳黎明和中央新聞采訪中心中央攝影室丁林、謝環(huán)池和我5個人組成了俄羅斯、南非地面報道團隊;另一路由兩位文字記者國際部電視室主任李拯宇、對外部發(fā)稿中心副主任程志良和兩位攝影記者張鐸、王曄組成。陣容之強大,絕對可謂“空前”。
第二是地面可能遭遇各種情況。地面增援記者往往要先專機而動,趕往下一個點。幾位多年參加高訪的大俠說,路上各種情況都可能遇到。果不其然,這次路上就遭遇了幾次情況,一是坦桑尼亞的網絡信號很弱,據(jù)說是海底電纜出現(xiàn)了問題。二是我們從莫斯科經迪拜轉機前往南非約翰內斯堡,到了約翰內斯堡,沒想到我的行李坐等右等沒見著,后來一查,據(jù)說在迪拜就沒上飛機。電腦、手機等東西倒是隨身都戴著,箱子里除了打印機,就是換洗的衣服,倒沒什么關系,關鍵是剃須刀等洗漱用品在里面……到現(xiàn)在為止,我已經超過24小時沒有刮胡子,早已經“面目全非”了,幸好箱子據(jù)說今天有希望到。
當然,地面增援樂趣也不少。我們成立了一個臨時黨支部,支部書記是久富高訪經驗的錢彤,其他4位都是副手,號稱“一正四副”。錢彤從事外事報道十多年,對俄羅斯、非洲都頗有研究,一路上不斷給我們“上課”,我們也樂得“聽享其成”;吳黎明是國際部的高手,曾在復旦當老師,因為喜歡新聞事業(yè)投身新華社,駐歐6年,《歐洲真相》一書盡顯其實力,路上也是高產不斷;丁林、謝環(huán)池高訪經驗也十分豐富,一路上不斷“曝料”,講授高訪的故事和經驗。
第三是對“集體”二字的感受很深。第一次參加“高訪”報道,從莫斯科到南非,每到一站,都有新華社當?shù)氐耐陆討,讓我們這些“地面”記者感受到了集體的溫暖,也感受到了新華社網絡的全球性。
對于記者來說,每到一站,最關鍵是建立起便捷高效的通訊,以便及時準確發(fā)稿。當?shù)赝鲁藥椭才攀乘尥,第一件事就是送上一個塑料袋,里面必然有兩樣東西:一個是當?shù)氐纳暇W卡,確保能夠利用當?shù)氐臒o線網絡,實現(xiàn)發(fā)稿安全;另一個就是當?shù)氐氖謾C,以便隨時聯(lián)絡。另外,就是當?shù)氐碾娫捖?lián)系表。在莫斯科,亞歐總分社從社長張鐵剛、金學耕副社長到行政秘書丁淵,總分社上上下下都行動起來;在南非,駐站一年多的分社首席記者于大波老師更是提供了詳細的每天租用車輛的車型、到位時間、到位地點等信息,提供了不少方便。
總之,這是一個特殊的戰(zhàn)斗團隊,后方還有總社的領導和各編輯部的同志們,日以繼夜指揮報道、編輯稿件……(新華社記者李斌)
作者:李斌 (來源:新華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