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大視野中觀照秦嶺
——王若冰先生《走進大秦嶺》評析

(配圖:天水在線)
去年夏天,我滿懷喜悅地讀完了合肥一位山友的作品《行走秦嶺七年間》,這是一部圖文并茂的佳作,作者用鏡頭和筆頭,使我久久沉醉于秦嶺那大美無言的勝景之中。就自然風(fēng)光而言,秦嶺無疑是遼闊、曠遠、博大、美麗的,是極富魅力的戶外運動天堂。今年的五月,我的案頭又擺放了一本關(guān)于秦嶺的書,這就是天水詩人王若冰的《走進大秦嶺》。這部書的閱讀遠沒有前一部來得輕松,因為其中蘊含了太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作者是在文化大視野中觀照秦嶺、探尋秦嶺、記錄秦嶺的。評論家丁念保稱贊這部書是“一部元氣淋漓的作品”,是作者的“錐心之作”,確實是很中肯的。
秦嶺的北部是渭河,黃河最大的一級支流,南部是漢江,長江最大的一級支流。因為有秦嶺的氣候屏障和水源滋養(yǎng),才會有八百里秦川的風(fēng)調(diào)雨順,才會有周秦漢唐的絕代風(fēng)華。中華民族引以為豪的古代文明,的確得益于這座巍峨高大的山嶺。如果從地域文化的角度來考察,秦嶺是中國南北文化和東西文化交融、滲透的一個聚合點和交匯點。作者筆下的秦嶺,是一座千姿百態(tài)的“文化秦嶺”,織就秦嶺這座“文化長城”的,有秦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關(guān)中文化、中原文化、道教文化、宗教文化、兵戎文化、土匪文化、移民文化、交通文化、醫(yī)藥文化以及山水文化等等。多元文化的穿插比照、勾連呼應(yīng),使該書豐厚如織,渾樸綿邈。作者畫龍點睛般地稱秦嶺為中華民族的“父親山”,如此的文化定位與詮釋,的確令人耳目一新。
作為新聞記者出身的作者,恰恰擁有了一些訓(xùn)練有素的文化歷史學(xué)家容易丟失的開闊視野。他在大量征引正史資料的同時,又廣求民間傳說、野史、逸聞作為補充。即以歷史人物而論,既有對“最早的改革家”商鞅、“英雄神仙”張良、“千古賢相”諸葛亮、“飛將軍”李廣等的緬懷與追憶,也有對惡魔王三春、“好土匪”魏輔唐的描畫與勾勒;既有對彪炳史冊的李自成農(nóng)民起義軍、樊崇率領(lǐng)的赤眉軍形跡的神往,又有對史著語焉不詳?shù)陌咨徑唐鹆x的考略;作者還提到了“最后的英雄”前秦皇帝苻堅,遠離塵世在秦嶺深處修煉的“商山四皓”;最富于冒險精神的博望侯張騫,出使西域十年,最后長眠在秦嶺南麓的城固縣;為中華民族發(fā)明了造紙術(shù)的蔡倫,最后也安葬在秦嶺的龍亭鎮(zhèn)。至于作者還提到的洛水之神宓妃、三國才女蔡文姬、一代女皇武則天、使六宮粉黛黯然失色的楊貴妃和前秦才女、回文詩作者蘇惠等,這五個與秦嶺有關(guān)聯(lián)的女人,使秦嶺在金戈鐵馬的歷史氛圍中,又平添了幾分溫柔、嫵媚、纏綿和哀怨的氣息;秦嶺在歷史上給了秦人生存、生活、成長、壯大的溫暖家園,培養(yǎng)了秦人從馬夫到帝王的氣魄與雄心;秦嶺還催生了大詩人李白的千古名作《蜀道難》和杜甫的《石壕吏》等。作者還從秦嶺深處為數(shù)不少的烈女牌坊和縣志記載中,讀出了當(dāng)年女性生存的悲慘境遇。
作者不愧是詩人,有著詩人豐盈的激情和才情。他用詩人的眼光欣賞秦嶺,用詩人的心體察秦嶺,用詩人的筆描繪秦嶺。在整整兩個月的實地考察和長途奔波中,作者成了秦嶺的癡情追隨者。秦嶺的山山水水,已經(jīng)成為他感情和靈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愈是深入到秦嶺的內(nèi)心深處,作者荒蕪的情感就愈頻繁地被那一座座看似沉默,其實時刻都涌動著生命律動的山嶺,喚起了作者此生從來沒有過的沖動、顫栗、振奮和悸動。作者驚訝地發(fā)現(xiàn),在長江與黃河之間,原來還有這么一個有血有肉、有過去和未來、有靈魂和精神、使作者產(chǎn)生了像熱戀情人一樣感覺的龐大山體可以安妥他漂泊無依的靈魂。于是,那段日子,秦嶺的呼吸,秦嶺的神韻,秦嶺的靈魂,整日整夜籠罩著詩人,震懾著詩人,召喚著詩人。一路上,只要看見莽莽蒼蒼的山嶺,詩人就會心旌飛揚。
作者還是一位癡情的文化苦旅者,他既有文化人的襟懷、眼界和學(xué)養(yǎng),又有旅行家的堅韌、執(zhí)著和耐勞。在他考察秦嶺的60多個日日夜夜中,幾乎坐遍了各種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走過了甘、陜、川、鄂、豫五省五十多個縣的一百多個鄉(xiāng)鎮(zhèn)。有時烈日炎炎,揮汗如雨,有時大雨滂沱,渾身濕透。一路上,他闖州過縣,以超過6000公里的里程,繞秦嶺南麓和北麓環(huán)行,先后五次南北穿越秦嶺主脊,查閱了50多個縣的縣志,復(fù)印并搜集了20多公斤的資料。那些日子,每當(dāng)作者攀上一座靜默于天地之間的高山峻嶺,徜徉在隱匿于高山密林之間的溪流峽谷,或者置身于那些早已荒廢的古城鎮(zhèn)、古村落、古戰(zhàn)場、古蜀道之際,作者的內(nèi)心就會被一種穿越千年時空的蒼茫感所籠罩。那個時候,作者不是感到自己行走在當(dāng)代,而是在一條洶涌澎湃,融匯了數(shù)千年甚至數(shù)萬年民族精神情感的江流上逆流而上,透過茫茫林海和起伏山巒,作者仿佛看到了大地灣人、半坡人、藍田猿人、鄖西人和仰韶人在荊莽遍地、天荒地老的遠古時代打磨石器、狩獵捕魚的朦朧身影;俯拾起沾滿時間綠銹的殘磚斷瓦,作者能夠感覺到伏羲、女媧、炎帝神農(nóng)、軒轅黃帝等這些華夏氏族的首領(lǐng)在天地混沌的背景下召喚華夏古國第一縷文明曙光震撼人心的場面。還能感受到春秋戰(zhàn)國、秦漢盛唐,這些風(fēng)云際會,開啟并凝鑄一個民族大疆土、大氣象、大氣魄的時代風(fēng)雷,作者從秦嶺的歷史看到了中華民族高貴豐滿靈魂由孕育到成長的全部歷程。
一座山脈的高處在大地之巔,一個生命的高處,是靈魂和精神的高地。充滿了傳奇和征戰(zhàn),苦難和幸福,歷盡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秦嶺,擁有了可以標(biāo)榜一個民族精神和情感高度的高邁靈魂。秦嶺歸來的兩年多時間里,作者的情感和靈魂已經(jīng)被這片蒼茫的山嶺所征服,作者一直在努力表述“秦嶺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和真正意蘊,雖然,作者自謙地稱這部書是在秦嶺里面徜徉、駐留撿到的“一塊留下歲月痕跡的石頭”,而對于秦嶺的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需要更多的時日。但我們已經(jīng)從中領(lǐng)略到了多姿多彩的秦嶺歷史和秦嶺文化,我們期待著更多關(guān)注秦嶺、喜歡秦嶺、熱愛秦嶺的人來閱讀、了解這部著作,我們也同樣期待寶雞的學(xué)者和戶外運動者能夠拿出更具特色的關(guān)于秦嶺的著作來。
(作者系寶雞文理學(xué)院圖書館副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