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先生在小小書齋里焚了一爐香,香燃燒著的煙筆直地上升,直戳到了屋頂,梁先生安靜地看著煙線發(fā)怔,他感到了寧靜給他帶來的特有的幸福,他稱之為“清福”,于是有了他那著名的散文《寂寞》。
如何才能進入這種寂靜的幸福狀態(tài)?有人說,睡覺就可以了,其實也不一定。有人睡覺后也安靜不了,夢一個接著一個,頭腦中還是翻江倒海地想問題,無法進入寂靜的狀態(tài)。不久前,與一個朋友聊天,他是位登山愛好者,他說他在登山的過程中,大口喘著氣,吐著舌頭,那模樣就像三伏天的狗,那時就什么都不想了,天天盤系在大腦中的問題都暫時不存在了……這也許就是登山愛好者追求的一種寂靜。
從古到今,進入寂靜的方式有許多種:靜默、瑜珈、禪定等等,都是要把自己的大腦清空,放下大腦中思維帶來的負擔,讓人的身心得到休息。這時新的智慧和靈感就會出現(xiàn),正如梁實秋說的“悟到了自己的渺小,這渺小的感覺就是意識到自己存在的明證”。梁先生的朋友在向梁先生講起自己在住在寺院時的感受時也描述“寺院是那樣的肅穆,突然頓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
我個人的經(jīng)驗是進入這種寂靜狀態(tài),最好的辦法是反復祈禱,尤其是重復地誦讀禱文。簡單的禱文會讓人進入一種與目前世俗世界相隔離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可能就是平時說的“屏蔽”狀態(tài)——大腦休息了,用心去感受。有時祈禱時頭腦中想的事情太多,常常放不下,心猿意馬,六神無主,這就沒有進入祈禱的狀態(tài),也常常因為不能進入祈禱的狀態(tài)而沮喪,而越沮喪就越進入不了那種寂靜的狀態(tài)。還有一種情形就是身體太疲憊了,重復地朗讀祈禱文,慢慢進入了一種昏昏欲睡的狀態(tài),這種情況也是不好的,也不是真正寂靜的狀態(tài)。
有一位朋友告訴我,誦讀祈禱文的過程是在與上蒼通電話,誦讀是撥號。然后的靜默是最關鍵的,這才是與上蒼真正地通話。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經(jīng)驗,只有讓自己的心靈真正地進入安靜,才能體會到這種狀態(tài)的絕妙。這種狀態(tài)意味著什么呢?梁實秋先生體會到了,他用很簡單的話語寫出了這種體會,幾十年來打動著多少人的心靈:“寂寞不是去深山里尋找,在鬧市里也可以找得到”、“跳出城市的桎梏與古人同游”。